安徽省光学学会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科学传播

【文汇报】利器出鞘!张江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初现

文章来源:文汇报作者:唐玮婕、周渊发布时间:2022-06-20

上海光源。记者 袁婧摄

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介绍上海光源项目情况。记者 陈龙摄

总书记殷殷嘱托
       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他听取了科学城发展历程及规划建设情况介绍,参观了大科学设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展区。

       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在张江科学城,一个先进的光子科学置装集群正在加速形成。这里以世界三大光子科学中心为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涵盖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超强超短激光等多种光源,打造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大科学研究平台,为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前沿科技竞争提供重要支撑。

       “上海光源从15条光束线增加到如今的27条,几乎翻了一倍,仍是供不应求;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已在2020年建成,去年初步向科研机构开放,今年将全面服务用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则从项目刚启动,到现在完成了绝大部分关键技术研究,进入整个工程的实施阶段。”站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三大“国之重器”三年多来持续取得的进展。

       2018年11月,也就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察看了大科学设施展区,不时询问相关情况。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儒新依旧感到心潮澎湃。

       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遵循总书记嘱托,三年多来上海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目前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在全国居于领先位置,在若干领域实现首创、独有,而其中的8个都集聚在张江科学城。

“国之重器”逐步发挥使用效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可或缺的一大基础设施就是大科学装置。

       “在基础研究领域,大科学设施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光学专家,李儒新长期从事超强激光与强场物理研究,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在张江科学城破土而出、拔地而起。

       加快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三年多来,张江初步形成了世界最密集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全面覆盖从太赫兹长波长到伽马射线短波长的各种光源。

       形似鹦鹉螺的上海光源,是我国用户最多、用户产出成果最多的大科学设施,其用户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有近20%用户来自企业,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工具。

       “上海光源开放以来已服务3万多用户,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产业研究的能力。”李儒新透露,明年这里会增加到32条光束线,为产业界提供更多使用机会。

       新增的束线站可以让科技创新企业获得研发“加速度”,尤其是集聚在张江的大量生物医药企业。例如,泽布替尼是第一个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作为一款基于结构设计和筛选出来的药物,其研制过程中所有分子结合的结构数据都是在上海光源获得的。

       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1号”已从建设模式切换到运行模式:去年初步开放,今年将全面运行。李儒新告诉记者,“羲和1号”由我国自主研发,可以提供高强电磁场,用来研究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特性,目前最大应用场景是在实验室研究天体物理现象。

       如果说上海光源拍的是分子照片,那么,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就可以拍出分子电影,因为它能捕获超快速的变化细节。“总书记来考察时,这一装置刚启动不久,如今已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李儒新表示,“接下来,我们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不断完善功能,让这些大装置尽快发挥出最佳使用效益。”

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张江时,李儒新是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负责人。在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后,他更深切地体会到,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发展寄予非常高的期望。

       在张江科学城展厅,总书记强调,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再一次提出要求,浦东要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对上海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指导意义。”李儒新回忆说,国际上与“羲和1号”同类的装置在2012年左右启动,而上海在全国先行一步,2016年启动建设后,快速从追赶者变成了并跑和局部领跑者。“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总书记提出的‘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他进一步表示,“原先,我们的大科学装置都是比较分散的,但现在张江已初步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我们成立了大科学装置集群指挥部,消除壁垒,让每个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建设装置,也让这些‘国之重器’能尽早推动产生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

       除了大科学设施外,张江科学城同步集聚了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近年来,李政道研究所、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机构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相继在此驻扎。

       在李儒新看来,这些都是上海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未来,到2025年,上海将力争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原载于《文汇报》 2022-06-20 第2版)

新闻链接:https://www.cas.cn/cm/202206/t20220620_4838733.shtml?from=timeline

免责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网络编辑负责审查,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提供专业服务,不代表本网站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内容、版权问题存在异议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按照法规支付稿费或删除),联系方式:ahos@aiofm.ac.cn 。网站平台将加强监控与审核,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内容,按国家法规处理,处理时间不超过24小时。